考核只是管理工具,KPI和KSF的差别
1、传统工资结构:
基本工资+岗位工资+绩效工资。如果绩效工资是固定的配额,无论是员工拿出了多少、企业投入了多少,员工都会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收入。当然,老板会认为扣点没关系,因为我扣的主要是加给你的。而员工并不认同。
2、传统设计套路:
加工资+设定高目标+提高管理标准。这种方式的设计套路是先给员工加工资,然后将目标设定在很高的位置,强化压力激励、做减法,如果员工达不到高的目标或标准,也就拿不到当初说好的薪酬水平,或者任意从中扣减。这种设计,会让员工产生反感、抵触情绪。而且由于员工对高目标一开始就觉得不可能完成,因此真正达到的可能性更低。
3、传统思维方式:
考核与激励、利润与工资的矛盾。老板,付出了高工资,当然要通过考核保证更好的结果得予实现。员工,投入了时间、承担了工作和压力,当然希望得到越来越好的收入。所以,老板喜欢做考核,而员工喜欢多激励。其实这是人性所在,就象老板想要更高的利润、员工也想得到更多的工资,但这两者之间绝对不能通过考核来实现,而是首先要解决利益上的平衡和趋同。
4、传统操作模式KPI:
这家企业使用的就是KPI(关键业绩指标)模式,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员工薪酬中拿出一部分来做考核,然后订立相对有挑战性的目标,这个目标需要员工很努力才能实现。所以,大部分指标都是负指标、高压指标,结果就是奖励少扣罚多。KPI盛行了10多年,越来越不符合中国的国情,无法真正推动企业的绩效优化和管理提升。
KPI已经过时,不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
绩效考核要成功,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:
1、激励必须重于考核。激励和薪酬是员工要的,考核和利润是老板要的。要让员工投入改善绩效,企业必须考量员工的需求,通过激励驱动员工的意愿和动力。
2、利益必须实现趋同。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自动自发、全力以赴地工作,显然这通常是老板的状态,实现员工与老板的利益趋同,才能让员工象老板一样工作,让员工为自己而做。但是,考核本身是达不到这种境界,必须通过激励设计、利益驱动。
3、以短期为主中期为辅。年度结果是月度的总和,因此员工每天、每周、每月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成果就变得非常重要。先强化月度经营结果和激励,再设计年度目标和分红,这才是正确的绩效考核规划。
4、薪酬与绩效要融合。将员工要的薪酬和老板要的绩效融合成一个系统,找到一个平衡点作为共同利益的支点。如果将薪酬系统、绩效体系分开设置,必然造成两者之间的对立和矛盾。
如果思维出错,方向也就反了。走错了方向,你再用力、用心,结果可想而知!
这里给大家特别推荐一种老板与员工共赢的加薪模式:KSF增值加薪法。
这种模式,其特点就是,打破固定薪酬模式,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他的价值贡献全面融合,让员工为自己干、为自己加薪,全面激发员工创造显性价值的热情。
KSF薪酬全绩效遵循的理念:
1)企业应该购买的是员工创造的显性价值,而不是学历、资历、文凭、学历、体力、时间等
2)员工的薪酬应该与员工的价值做全面的融合
3)给员工开放价值渠道同时也是加薪的渠道
4)员工实现自我加薪,做到月度即时激励
5)将管理者转化成为经营者,与老板的思维、利益高度统一。
KSF是一种能体现管理者和企业共赢的模式,是一套给员工提供加薪机会,又不增加企业成本,以此激发员工拼命工作的薪酬方案。它一般会给管理者开拓6-8个绩效激励渠道,并在每一个渠道上找到平衡点,超出平衡点即做出分配细节。
一方面让员工有安全感和收入保障,薪酬不断增加;另一方面帮助老板激励和留住优秀人才,低成本高回报。
一句话:让员工加薪积极干活,同时让企业增利,实现共赢!即通过对员工创造的结果和价值进行量化,与员工所得的报酬进行深度挂钩,强调以“结果”和“价值”换取报酬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薪酬全绩效模式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
